查看原文
其他

研院动态 |《杭州通论》第七课:我们如何认识城市

请关注 城市大脑研究院 2023-01-25

秋天的桂花和美丽的西湖,让所有的人团结在一起,陶醉于杭州的山水之间。

——王群力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你带来欢乐,因为城市无尽时态。

——邹滢颖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音色、音调和节奏,声音作为城市记忆载体,构建了城市的地方性和本土性。

——家伟



11月3日晚,城市大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城市秘密创始人资深媒体人王群力,城市秘密主编、资深媒体人邹滢颖,城市秘密副总、著名音乐主持人家伟共同做客图信报告厅,在《杭州通论》课堂上,为同学们带来第七期课程《我们如何认识城市——以杭州湖滨为例》。

关于杭州的三句话

——如何把握城市认知逻辑


“杭州,简称‘杭’,古称临安、钱塘,浙江省辖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是都市圈核心城市,更是地理变迁形成的城市。”讲座伊始,王群力老师直入主题,从宏观层面向同学们完整概括了杭州的发展地位。

“江海巨变,山不动”是王老师分享关于杭州的第一句话。山水情牵动杭州情,他从独特地理位置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西湖之胜在水更在山。杭州地处北纬30度,四季分明,山海湖江溪流,导致了丰富的物候现象。

“比西更西,城变动”王群力老师分享关于杭州的第二句话源自杭州的城区迁移轨迹。“杭州作为消费城市,第一个三产核心区在清河坊,上世纪30年代向湖滨转移,90年代转向武林广场,21世纪扩展到钱江新城等多处。其中,‘城西’是第一次通过大规模人口快速聚集而产生的新城区。”他进一步举例道,产业带动区域发展,2013年,阿里巴巴总部迁往余杭,迅速在周边形成以IT数字产业为特点的新的产业生态;2021年,杭州区划调整,余杭区政府迁入城西,不久后火车西站建成,杭州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产业变迁形成的格局就此精准落地。

“南腔北调,人会动”是王老师分享关于杭州的第三句话。王老师在第三部分开始便抛出“再过5000年,杭州的方言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随后他解释道,杭州之所以被称为“语言孤岛”,是因为南宋朝廷迁入杭州,北方话和杭州本土方言混杂,形成今天杭州方言特征。但是2000年以后,大量新杭州人涌入,杭州房地产市场发展繁盛,促进城市繁荣,城区扩大,城市习俗急剧演化,也形成如今杭州人说普通话成风的新特征。

我们如何认识城市

——以杭州湖滨为例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你带来欢乐,因为城市无尽时态。”每天往返于城南到城北的通勤路上,邹滢颖老师以杭州湖滨为例,用自己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出三个认识城市的维度和方法,即从地理历史和族群区域沿革,尤其是自己的感观来认识一个城市;在人文生活中熟悉街巷烟火和本地叙事;及在城市规划和未来发展中认识城市。

从杭州湖滨的地理四至到期设计和建设,再到生活在这里的族群,邹老师深入剖析了湖滨的历史发展现状。从1912年民国政府拆除旗营开建湖滨公园到1996年《杭州湖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布,再到2002年美国SWA集团《杭州湖滨商贸旅游特色街区城市设计》中引水入城计划实施,三个月的时间,五家建筑设计所,一群年轻人,一条河流,构建了城市的美丽意象,这是属于湖滨的独家时代记忆,是认识杭州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视角。

杭州越来越吵,

但为什么我们还要好好听听?


“声音是最不会骗人的,‘听到’和‘听见’是不一样的”,家伟老师用自己游历过程中实地收录的19个杭州声音将同学们的思绪从图信报告厅带到了四面八方的生动世界,呈现了一场关于声音作为城市记忆载体的视听盛宴。

“长沙臭豆腐、老北京冰糖葫芦......”家伟老师称这些回荡在杭州街道的“非地方”之声不是我们本地历史意识里的东西,它是快速“流动”的,有一种“飘忽感”,导致我们对它的感知是不连贯的,而构成“地方”的一个要素便是长期关系。

从那些对杭州人有特殊意涵听了会笑、外地人却不明就里的特殊称谓,到那些杭州本地人和外地人第一次听了都会笑的杭州公交站名;从那些走到杭州深处听到的声音,到那些在杭州边缘公共空间自发形成的声音;这些我们在杭州日常生活音场、杭州方言俚语、杭州民间曲艺中感受到的杭州地方知识和文化基因,便是典型的“地方”之声。

声音作为城市记忆载体,构建了城市的地方性和本土性,声音是易逝的,像时间本身。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音色、音调和节奏。讲座最后,家伟老师殷切希望同学们可以在生活的不经意间记录杭州的声音,记录城市的声音,随时随地捕捉、记录中国城市的“声景”,集腋成裘,大容量的中国城市声音档案也将逐步建立。

同学们与三位老师的精彩问答互动:

Q1:

老师们在分享中有提到,杭州人和外地人之间是有一道很明显的围栏,我觉得这对未来杭州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请问怎么可以打破这一限制呢?


A: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个人地方特色是非常明显的,其实我们要保护这种鲜明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寻找一个共同体,需要建立共同的目标,同样的意义,共建美好杭州。

Q2:

城市秘密中有很多签约摄影师,并一直都有“扫街”记录城市的传统,我想请问一下老师们在拍摄的过程中,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中,是如何精准捕捉到自己想拍摄的画面?


A:如果你没有拍到好看的图片,那一定是你走的不够近,真正的纪实摄影师观察是第一要素,第二便是交流。敢于发现,敢于走近,不要吝啬使用你按下快门的权力,真诚永远打动人。

Q3:

为什么拱墅区和西湖区的人们习惯称自己为“杭州人”,而萧山区则称自己为“萧山人”,形成这种日常称呼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呢?


A:行政距离的阻隔,顺势形成了有所差别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这些称呼的划分既是因为行政地理的客观因素形成,同样也是一个文化沿袭的过程,因为是历史因素导致地理形态发生变化,每个区域和杭州这座城市融入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Q4:

我的家乡在广西,初来杭州我认为它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城市的一切发展都是有迹可循的,老师们认为应该如何平衡新老杭州的关系?


A:这是城市更新必然会面临的问题,杭州一直在致力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在历史和时代不断融入的过程中,新老权力的分配和资源导向的偏移是我们看这个问题的维度,当我们拥有足够充足的知识储备,再想着为这座城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时,方可尽情施展自己的拳脚。

翔哥的星期五 | 大城市,何以为大?

研读 | 党的二十大报告城市相关论述摘编(下)

研读 | 党的二十大报告城市相关论述摘编(上)

文字整理 / 代林茹

今日编辑 / 范姝含

责任编辑 / 戴晟昱

审稿 / 张雅楠

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